交通信号灯

智慧交通 平安出行
首页 > 动态 > 行业动态

自述:疫情下的交通故事

时间:2020-02-24     编辑:交通信号灯     浏览:0

 

      2020年02月20日,晴,在家隔离的第30天。

城市封了,村子封了,社区封了,甚至有些居家也被封了,哪也去不了,也不敢去。这场疫情对大众精神上,心里面的打击并不亚于疫情的冲击。

早上醒来后,像往常一样,先看疫情的实时更新,再看看各大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60分钟以后,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居家办公……

疫情期间,所有的关注点都在疫情的相关信息上,几乎,公号上发布什么内容都不会引起关注。在过去大约20天时间里,我们与很多的行业企业主,评论家进行过交流。他们讲述企业面临的困境,对全年市场发展的判断,对疫情防控好转的期待,还有可以指导未来经营的反思。我们聆听着,收集着。

今天分享他们的自述。

 

故事一

主人公:武汉某交通企业

湖北的企业肯定是都没有复工,关于何时能复工?由于看不到疫情何时能过去,对很多事都没办法预测,政府通知也在不断延期,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只能继续等。

等的时间长了,有些企业自然就被拖垮了,有些企业主甚至都是“发疯”的。

对我们而言,这次疫情和03年非典并不一样,那年波及较大的是广东和北京,我们受影响很小,当时也没有停工或者封城这样的概念,这次受疫情影响,公司运作不了,工作做不了,生产也搞不了,一切都停了下来。

包括现在的湖北,都处于“暂停”的状态,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在武汉,小区也出不了,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封闭在家,有时候甚至没有了时间概念,懵懵懂懂的分不清楚今天是周几。

长久的处于这样一个状态,精神压力自然很大,却也无可奈何。

关于公司发展,疫情不过,也就做不了什么,最主要的问题仍是武汉何时能解封。

疫情持续的时间还有很多未知,如果是按照“天”来计算还好,但以目前的形势是以“月”来计算,这就很难了。

听朋友说,武汉正式复工需要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地每天新增病例都为零后,再观察14天后方可复工,这是很要命的。有时候看到疫区外的很多企业陆续的复工生产开始发展,我们身为疫区内的企业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着急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公司员工70%都是湖北人,武汉本地肯定是动不了,员工也都无法复工返岗,我们公司也是按照正常的薪资待遇发放,当然有部分其他城市的当地员工已经投入到了运维工作中去,直接为业主提供售后服务。

这些其他地市的员工,他们在返工时也会遇到问题,由于他们隶属武汉的公司,政府职能部门会担心他们是不是来过武汉?会害怕他们带来传染,所以在他们正式上班之前也是需要先隔离14天。

现在,只能盼着疫情早日结束,一切恢复正常。


 故事二

主人公: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城市交通运输中心主任  程世东 

这次疫情对我来说,有一些影响,但不大。我生活比较简单,很少逛商城,娱乐活动也少;工作的话,我们本来也比较灵活,在家和在单位差不太多,可能开会讨论方面有一定影响,但现在也通过网络会议解决了一部分。

疫情下,企业复工难和财务压力大是肯定的,目前大家都还处于管制封锁在家里;即使允许出来,企业也不一定敢开工让人上班,万一在公司有感染责任就大了;即使部分企业胆子大,开工了,但是上下游供应链条的企业不一定开工,企业业务也会受到上下游供应商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停车行业。

对于停车经营企业来说,由于出行基本停止,停车经营收入大幅降低。在当前疫情尚未结束、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始复工上班之时,为降低公交出行的传染风险、支持小汽车个性化出行,部分城市减免停车费,对停车经营收入的影响进一步延长。

好在等疫情过去,影响也就结束。

影响更大的是停车场投资建设、智慧停车和机械车库生产制造企业。

一方面,节后开工时间大幅度延后;另一方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房地产企业等上游需求方,均未开始进行投资采购,没有订单更加增大了对未来的焦虑感。

应该说,困难是暂时的,春天已经不远了。停车供需矛盾的客观现实决定了这个行业会越来越好,政府的推动必将加速这个进程。去年下半年,中央政治局将停车场建设提到了新高度之后,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开始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推动。有的举措已经实施,如发行停车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当然,相关政策的制定、出台还需要更长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上而下传导的更多的是压力和紧迫感,会让城市政府更加重视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

按照预定计划,各地在春节之后应该会很快有具体的建设计划和举措,包括政府专项债支持的项目。但因疫情的影响,可能稍微推迟一些。当前,中央要求在有效抗击、防范疫情的前提下,有序恢复生产活动,预计停车方面的这些具体举措很快就会传导到一线,让大家切实感觉到。

与2015年启动的第一轮推动举措相似,这次同样既有项目投融资方面的直接支持,又有政策完善、投融资营商环境改善。

投融资支持方面,在发行企业停车专项债的基础上,这次又增添了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因此,近期政府类项目建设可能更加依赖城投类企业主导,社会民营企业应加强与其合资、合作,以更好的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在政策和营商环境方面,相信会有较大改善,但完全市场化的投资环境能否成熟仍待观察、值得期待。

总之,2020年全年整体看,行业发展形势应该会比去年更好。


故事三

主人公:精英路通COO   陈书京   北京

春节期间,我被疫情“禁足”了。

此次疫情爆发突然,使得本该是家人们阖家欢乐的春节变得十分冷清,传统春节的走亲访友简化成了一个微信表情或是一个电话的问候,虽然情谊已到,但文字和表情包远没有亲人团聚那般欢乐。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一切恢复正常!

公司现有150余人,疫情期间我们始终把员工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发布了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

虽然当下疫情依然十分严峻,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路通的研发工作及设备运营维护工作并不需要采用传统的“集中办公”的方式,即便公司40余人的一支研发团队设立在这次疫情的中心武汉,但包括武汉研发团队在内的、从事视频识别技术及综合平台开发、维护的研发部门都已经远程恢复正常工作。

同时,疫情对涉及销售、前期技术支持、项目实施等岗位近30%人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各地的管制措施,特别是智慧停车的主导者—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业务拓展陷于停顿状态。

我感觉这次疫情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正常商务、融资拓展推进延迟。由于此次疫情各地防控措施严格,无法进行正常的商务、融资拓展流程。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完善、充实宣讲内容、增加视频等新的展现形式,将一些面对面交流改为线上宣讲PPT及视频远程演示,以便不中断与客户的接触。最大程度弥补因疫情原因影响的进度进展。

第二,所有员工无法正式集中办公。由于集中办公存在的风险极大,故大都采用远程办公方式。但导致沟通成本和效率降低。特别是商务、行政及财务工作。在此次疫情中,为保障公司在全国所有项目正常运转,全体研发、运营人员均处于待命状态。由于采用我们公司第六代大倾角高位视频智能停车解决方案的项目,其设备调试、设备故障维护及后台运营管理等工作均可线上操作,当一线发生故障时也可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第三,因为公司业务主导方为全国各地政府机构,疫情防控也造成公司销售正常工作不可能进行,同时因各地重点工作放在疫情防控上,所以我们公司智慧停车项目被无限期的往后延迟。

第四,最近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多地出台了路侧停车免费政策,公司自身投资运营的各停车项目在疫情期间几乎没有收入,且面临业务投资风险。

第五,由于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接触性传播,迫使很多人尤其政府部门开始重视无人化停车管理方法,这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个好消息吧。


故事四

主人公:滴滴优点董事长   张革初    深圳

这个春节我都是居家隔离中度过的,并未外出。这次疫情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对餐饮、零售、服务甚至出行行业打击巨大,人们生活受困,企业经营受难。

餐饮购物、影视学习消费等线下业务转线上,快递物流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餐饮购物业务的可持续,所有业务生态链都在尽可能减少人的介入和操作,我感觉这次疫情会加速未来无人清洁车、无人驾驶等智能化的发展。

目前我公司已完成复工备案申请,沙头街道办已于复工当天(2月17日)现场检查后顺利复工。公司共62人,目前34人现场复工,26人远程居家办公,还有2同事常驻外地。

这次疫情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企业的正常运转受阻,远程办公已经两周了,这周开始复工,但因隔离需要,能到公司办公的人员只有一半,尚有6名员工在湖北未能返深。

通过远程会议、VPN接入等方式确保协同工作,目前公司开发工作一切井然有序地在开展,现场办公方面,我们也在后勤方面做好了各项措施,保证已到公司的同事拥有一个安全的办公环境。

这次疫情会给公司业务甚至整个公交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奠定一个有利条件,会加快未来常规公交互联网化、智能化、无人化的发展步伐。我们公司在这个期间推出了预约公交产品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乘客追溯和客流管控,可以很好融合现行常规公交的运营模式。

随着返深、复工潮临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为保障市民的上下班通勤,为给复工的企业做好出行保障,我们定制公交推出了“放心巴士专线服务”。

目前“放心巴士”业务分为“企业专线”和“医院专线”,共109个班次。

其中“企业专线”(华为线路)2月3日开通,平均每日108个班次(包车线路),“医院专线”是2月13日开通,1个班次(通勤班次,每日乘车人数25人)。我们司机全部都是自己内部员工。

乘客安全方面,我们车厢每趟运行前后都会进行消毒,运行中也会保持通风。驾驶员也都是通过"i深圳"、“防疫通”认证的,外地归来的驾驶员需隔离14天方可上岗。“企业专线”配备测温仪测量每位乘客体温,对异常情况人员禁止上车并通报相关企业。

记得2003年非典事件移动互联网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所以当初并没有像这次(疫情期间)一样——微信、微博等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让人窒息的感觉,所以也没法做到像今天这样能够第一时间获知相关信息,从而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和工作、生活等各种妥帖安排。

互联网的作用功不可没,未来也将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对公共出行等传统行业将有革命性的影响,互联网、物联网一切联网,远程也可以操作实施,无人也可以保证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运作。


故事五

主人公:新创中天总经理   黄慧华   深圳

如今,我们复工还不到一周的时间,有1/3的员工正常到岗,还有部分员工的所在地封锁严格,无法返回深圳,在家的办公效率、沟通效率也不甚理想。

办公效率这块,对大多人而言还是需要环境约束,当然也要看企业基因,对于纯软的公司或习惯在线办公的员工而言,影响会比较低。

关于复工困难的问题,在我看来,相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言,我们并没有那么难,复工审批的过程也比较顺利,但是不可避免的,复工后各方面的成本有所提升,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护用品更不像以往那般的平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成本再高也是值得的,如果防护不到位出现了问题,后果将更严重。

反观很多硬件加工或制造生产型企业,他们甚至根本无法满足复工要求,只能继续等,这也导致了我们上下游企业供应链出现中断,无法满足硬件的技术支持等问题。

对我而言,这次疫情影响最大的还是资金,上游企业或政府采购部门的应收账款无法兑现,签订的合同订单也被退了回来。

针对资金危机,我们在有一定的资金储备,近期也会有几笔回笼资金,同时我们也在申请银行贷款,进行同业拆借,不过目前的扶持政策对中小微企业而言,落地还有困难。

目前来看,国家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很到位, 4月初若能结束,对我们企业来讲,基本上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对制造型的企业来讲,他们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

即便是疫情防控时间不定,届时,我们企业真的出现了资金链撑不住的情况,我们会考虑从公司内部进行调整,比如和员工协商奖金或工资延期、开源节流等解决办法,不管怎么样,我觉得问题肯定都会过去。另外,我们公司的员工很多都是4、5年以上的“老人”,有一定的向心力,这对公司挺过难关也有所帮助。

此次疫情过后,全国各方面刺激性的消费肯定会有爆发性的增长,但是也仅仅集中在民用消费领域,包括电商、物流、快递、餐饮、旅游等等,然而在公安和交通行业,这属于政府行为,很多工程项目肯定会整体向后推迟,短时间内很难有爆发,即便是爆发也是和疫情防范有关的。

另外,这次疫情下,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少了,各方面的工作人员都铺展在最前线,很多奋战在一线的基层民警和交警在经过此次疫情,见多了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后,也需要时间来调整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

关于此次疫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觉得咱们国人应当养成良好的餐饮习惯,包括各种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类似的惨剧再发生。


故事六

主人公:赛诺杰总经理  叶爱平   深圳

通过媒体了解到武汉疫情,我们公司的经营班子年初三就回到了深圳,开始进入了应急的工作和复工前的准备(医用防护口罩、额温枪、防护服、84消毒液、医用酒精的采购),同时紧急联络与通知供应商常规物料的准备。

2月3日,公司召开疫情应对专题会议,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并讨论通过公司的疫情防控方案。

复工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深圳各级政府的支持,由于公司准备十分充分,很快就通过初审、复审与现场查验,2月10日顺利复工。作为一个负责的企业,公司承诺湖北等重点疫区的诸多不能返岗员工,疫情期间薪资福利等待遇正常发放。所以,从自身内部来看,复工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大。

当然,外部影响不可避免,我们受到的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公司众多供应商,很多地方的小微企业复工难度大招工难,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困难。生产制造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即便是少一个小的螺丝也会影响整个链条,所以我们在上半年订单饱满的前提下,更多的是要去考虑如何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进行交付,这是我们公司目前的一个大问题。

另外,我们赛诺杰一直在为很多国外的客户做配套服务,他们对配套产品的计划性比较强,如果我们中国的产品不能及时的响应他们的需求,如果他们感觉到供应商集中在中国风险太大的时候,他们就会考虑其他地区寻找、培养替代供应商。

所以,长远来看,受疫情影响,国外客户很有可能扶持其他供应商,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短期内就能转移的,可能需要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一旦客户转移供应商,这将是致命的。这种供应链的转移,对中国中小企业来说很致命的,一旦转移20年,将无法逆转。

至于我们自身的供应商链问题,99%的供应商都可以替代,只是我们现在的供应商是从服务、价格、质量等多维度综合考虑后,才选择了它,如果他们确实没有办法复工或者是交付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其他更大规模供应商合作,这只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毕竟相对于成本的增加来说,企业按时交付的信誉和形象更重要。

关于因为疫情导致企业生存困难的问题,我认为这正是考验公司综合实力的时刻,疫情就像一次大浪淘沙,那些管理层面、资金层面、技术研发、质量管控等市场竞争力各方面经不住考验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

作为一个专门生产交通信号灯的企业,在市场风险管控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调整:

第一,2015年前我们产品全部出口,从2016年就开始推行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的战略,目前公司营收国内、国外占比为35:65;

第二,公司在海外市场也是推行多目标战略以分散风险,开始公司81%的业务在南美,经过7年区域市场平衡战略,目前在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的比重最重的不超过总业务的30%;

第三,同时公司也是严格管控单一的客户权重太高的风险,我们不允许单一客户占比营业额的15%。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总之,企业自身的能力和风控意识是企业能不断经受市场风浪打击的必要条件。

另外,关于那些生存困难的企业们,我觉得“熬”过去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凡寿命较长的企业,都是在不断坚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像日本、德国等国家,很多中小企业,他们都是通过一辈人或者几代人不断的在做同一个事情,做同样的产品,长此以往自然也就有了不可替代性,也就不再惧怕风浪。

再看国内某些企业,看到口罩、消毒液、测温枪需求较大,就去建相应的生产线,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偏离了自己的主业,疫情过后,市场很快会饱和,这样的企业自然是没有初心,更别说长久存活。

所以说,做企业不能看到什么好就去做,我们转型是很困难的,国家一直在谈转型和升级,也是喊了十多年,但没有技术积累,没有市场沉淀,是升不了级的。

我觉得国内的中小企业,一定要在技术、品质、供应链与服务等方面花时间花精力练内功,同时拥抱信息化等技术工具,坚守并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学习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发扬中国人的奋斗精神,不断强大自身,未来的发展必然会更有生命力。


结尾

主人公:赛文编辑   章羽佳   黄冈

自1月22日之后,今天是没有出门的第30天。

身处湖北黄冈的我,对这次封城更深有体会。家家户户大门紧闭,白天也似夜晚,外面只有宣传防疫的广播。隔几天就有村委会来送消毒水,每天都要上报体温。

疫情让我们有了与家人更多相聚的时间,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不便。快递无法送达,开车无法通行。生活状况正如负责物资采购的人所说“不饿肚子就行了”。为了给家里的宝宝购买奶粉,只能“翻山越岭”(因为很多村口都自行封路)步行数十公里,经过几处体温检测,因为物流原因,奶粉品牌也无法由我们自行选择,只能有啥买啥。

虽然有不便,但也有温情,当我们安全在家的时候,身边的一些亲人朋友奔赴一线。

为了防止陌生人进入本村,寒风中,独自坚守在村口的领导;

为了防止有人通过水运进入县城,深夜里,仍在值岗的港航局工作人员。

还有那些路面上防止违规车辆通行的执勤民警。

现在对于大家最难的是,工作。

有工作的人,无法返回工作地,很多房东要求湖北人暂时不要回去。我们这里更多的是农民工,即使有机会出去,现在也没有工程可接。对于家里人口数量多,暂时又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由于我们是媒体行业,影响可能会稍微小点,2月3日我们就开始正常在家办公,但是也会增加沟通成本,工作效率也会降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期盼着能正常上班。

公司原本定于3月中旬举办的智能交通市场年会因为疫情也不得不延期,对我们后续系列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视频拍摄工作也不得不推迟。

疫情之下,我们也开始尝试新的模式。比如通过小视频来讲述交通行业人关心的事情,通过举办在线研讨会来了解行业新动态。

相比那些实业企业,或许我们是还算幸运的。

作为交通行业媒体,我们也时常关注着交通企业的动态。

当前,最紧要的便是复工。朋友圈里经常有朋友在更新着申请复工办手续的动态,复工手续复杂,流程长。

复工的企业,还要考虑上下游企业的情况;无法复工的企业,还要承担租金、员工工资等压力。特别是有外贸交易的企业,由于疫情的影响,货运停滞,出口不便,生存压力更大。

疫情给交通企业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一些机遇,比如疫情期间的交通大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和在线业务办理等需求增多。

随着疫情的好转,复工的企业也逐渐增多,甚至有些企业都已经开始了招聘工作。

困难是暂时的,经历这次疫情后,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一次成长。

(注:文章转自赛文交通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0755 - 2919 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