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号灯

智慧交通 平安出行
首页 > 动态 > 行业动态

基建下行趋势下交通人的思考:困局、反思、出路

时间:2025-09-17     编辑:交通信号灯     浏览:0

 


       博士期间,跟着导师做了很多地铁、综合交通相关项目,从事地铁行业大概10年,就说说自己上博士、参加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反思,和业界同仁交流探讨。

       01  工作经历

       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已经2018年了,当时出了行业震动的“52号文”,从那时候起,地铁市场开始收紧。正好我博士期间也做的地铁相关研究、生产项目,我导师在这方便也有很多资源,接触到了各个部门业主、很多实际项目。

       一开始,地铁还没有后来那么疯狂,属于稳定发展,虽然超前,但是也算是“适当超前”。上世纪90年代,西安地铁刚开始前期研究,西安的社会经济、城市规模远不如今天,当时很多专家认为,西安地铁用4辆编组就够了,后来经过多轮商讨博弈、业主争取,才勇敢地采用了6节编组。2013年的时候刚博士入学,西安地铁通了2条线(1号线、2号线),3号线出现一些问题、进展滞后,包括后来的“奥凯电缆”事件。那时候,大家对很多项目还相对慎重,当时的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力排众议,上马荒郊野外的21号线,我们都觉着不可思议,为什么在没客流的地方修地铁?增城那么偏,中间都是山。后来,万庆良被查;后来,没客流的地铁越来越多……

       地铁大趋势变化是在2015年,那年6月,中国发生了“A股股灾”,影响巨大。为了提振经济、推动基建,国务院在2015年9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2015〕51号)》。在“51号文”里面,对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进行了下调:

       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由25%调整为20%,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机场项目由30%调整为25%,铁路、公路项目由25%调整为20%。

       就这百分之几的调整,从这一年开始,地铁项目逐渐出现“过度超前”的情况,各地开始卡着20%资本金比例上马项目;紧接着,2016年,以“棚改货币化”为牵引,全国房地产开始新一轮发展,土地财政有了充足的动力,给地铁供血,真的是前途一片大好。每次开评审会,地铁行业专家都是意气风发,表示“地铁还能发展50年”。

       但是,如此低的资本金比例,导致基建的负债隐患,也从那时候开始积累。

       我所在的单位,就是2015-2018这几年,城轨事业突飞猛进,就西北片区的省会城市,各种总体项目连续中标,每年中标金额能和铁四院PK!每年招聘人员都大幅增长。

       但是!但是!我当时在上博士,后来才发现,确实错过几十亿。这都是后话,10年前,没人能想到今天的情况。

       也就是那一会开始,西安也开始发力。当时西安市委、市政府、地铁公司的目标是:对标成都!

       2015年,第二轮建规调整,加入了5号线二期,支持西咸新区、交大创新港;

       2016年,西安一年之内完成了“2016版线网规划”、“第三轮建设规划”研究。这个工作量很大,我查阅了当时的文件夹,仅线网规划项目4个月内修改方案150版左右,最密集的一天就修改了4版方案,各部门、各区县纷纷发表意见,当时年仅28岁的我,血压升至105~150。

       那次建设规划,步子迈得很大,初步方案准备上报280km,如果建成,就和成都差不多了。2016年底,当时还给市领导写了材料,要去国家发改委对接。

       时也运也,2017年3月,西安地铁爆发“奥凯电缆事件”,查处了一批人,国家发改委拒绝受理西安第三轮建规上报,导致第三轮建规进度大受影响,一直拖到2019年7月才批复,而且规模从第一版的280km,被拦腰砍到150km。

       到此,西安错过了地铁发展的很多机遇。

       向上对标成都很累,但是向下对标,就会感觉好一点,其实西安不算惨。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已经察觉到“一哄而上”的问题,2017年11月,包头地铁被中央叫停,挖好的隧道都被填了;乌鲁木齐见势,主动把自己的隧道也填了……西北地区,地铁建设就此放缓。

       2018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52号文,收紧地铁、轻轨建设。资本金比例提升到40%,而且对人口、经济、财政收入、客流指标都有了硬性规定。

       2018年7月,我入职、进入轨道领域。

       其实,刚入职的时候,大家觉着,这种形势就是一阵风,很快就会恢复以往。因此,2018、2019两年,大家还干劲十足,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等城市,还有很多设计项目。除了地铁,还做了很多轻轨、低运量、旅游轨道、市域郊等项目,希望能在下一次政策利好中,找到上报机会。

       在疫情刚开始的2020、2021两年,各地生产项目在封控时间以外,均能正常开展,而且,我在这几年,事情还挺多,出差也多,一年到头基本休息不了,项目都能重叠开展。

       但是忙碌过程中的问题是,因为地铁建设放缓、报批困难,很多项目都是前期研究,大部分都落不了地,常见的情况就是,做了几版PPT,汇报1、2次,给业主交一份报告,然后项目就没影了。情况好一点的,有个小合同,大部分情况,前期研究都是免费贡献,没委托、没合同、没进款……好在单位还有国铁项目支撑,包括川藏线、新藏线等大型项目。

       大部分城市,这几年折腾完了,并没有多少项目孵化成功。也可能是疫情耗尽地方财政,地铁也确实太贵,很多城市就不太折腾地铁了、业主也不太找我们了。2023年底,国务院发布了12个化债省份,对于地铁这种高投资、高补贴、周期长的项目,很多地方也显得有心无力。截止目前,很多城市的建设规划,都在国家发改委压着,据说,未来的政策还会继续收紧、资本金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最近几年,很火的公众号“XX吧”,揭露了很多我们行业内幕,相信各位同行都有了解。体现在日常工作中,项目明显减少,加班少了、收入少了、成本控制更加严格,领导多次开会也说:这两年,大家的工作严重不饱满,形势都看到了吧,以前吃肉,现在就得吃草、吃观音土!得活下去!转型势在必行……

       至此,10年,轨道行业从高峰到低谷,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从疯狂建设到冷静思考。

       这两年,国内轨道交通论坛的主题,也以绿色低碳、智慧化、高质量发展为主,学界也都在探索未来发展之路,国家发改委也不断在调整政策、顺应时代变化。

       02  感悟总结

       经过上面这些年的经历、做很多项目、与各地方业主交流、业内各种八卦新闻,自己有一些体会,和各位行家分享,如有不当,请大家指正。

     (1)发展过程的不适应性

       什么是快?大干快上确实很快,短时间GDP突飞猛进,造就了一批地王、商业神话。以今天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反思,如果从整个过程来思考,以前不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依赖行政命令的建设,而引起的问题,是否已经抵消了大干快上的经济效益?

       在土地财政、房地产红利阶段,尚有大批财政收入补血地铁,眼看楼塌了以后,地铁似乎成了城市巨大的财政负担。曾经20%的资本金比例,确实让很多城市短时间建设地铁、完成了城市能级的跃迁,但是另外80%的资金,就成了日后政府债务的包袱。

       其实,发改委、城轨协会均有指导意见,修建地铁的资金不得超过城市财政收入的5%。很多情况下,为了项目有可批性,在进行财务测算时,很多经济发展指标都偏乐观,那个年代,我们都认为经济、财政收入能长期保持10%的增长,因此,实际上报规模都偏大;而且,地铁修建过程中,实际投资比工可、初设都会高出一些;在进行人口规模预测、客流预测的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也偏乐观。

       另一方面,地铁修建是为了支撑城市规划、土地发展、产业引入、机场高铁站的建设、大型活动等要求,后来很多情况表明,城市规划不及预期、人口增长不及预期的情况很多。对于产业园区来说,很多都规划到郊区,而且园区面积又很大,接驳不方便,现在的工业企业,越来越无人化、自动化,园区看着面积大,就没几个人。一些重大活动,就十天半月,事情办完了,这条线就晒太阳。而对于火车站机场来说,都有一个合适的分担比例,火车站客流巨大,很多火车站都在城区,地铁确实方便,机场线客流情况就不乐观了,机场一般都很偏远,旅客大包小包的,坐地铁换乘好几次,能坐飞机的商务人士还需要省钱坐地铁?

       从技术研究领域,不论是前期的线网规划、功能、客流、线站位方案、运营组织,还是后期的建筑结构、风水电……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把控;但是从项目、政策、建设顺序来看,为了支撑所谓的城市发展轴、重点项目,超前建设一些线路,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拉动作用,这些项目,没有客观分析城市发展、到底有啥客流、地方政府诉求是否真实合理、人口聚集迁移规律、地方财务与负债水平等很多问题,颇有“先建了再说”、“相(shuai)信(guo)后人智慧”意思,用了10年,把未来30年的地铁修完了。假如,重新来一次,步子还是不是这么快,是不是会慎重考虑未来补贴负担。

       地铁是奢侈品,得正儿八经建到要点上,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或许,有的地区原本就不该修地铁。

     (2)最大的资源是政策,合理使用政策

       不论是2015年的“51号文”,还是2018年的“52号文”,其政策导向截然相反,这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出台的应对措施。国家出台政策,都有深远考虑,各地方在具体执行时,又把这个解读出很多误区。

       当年的“51号文”,是为了拉动内需、恢复经济,对于很多城市而言,这终于是自己进入地铁城市的机会,于是一把火上的很猛;

       最近的“52号文”,或者“1302号文”,都是在限制地铁,其实规定了很多以前没注意、但是很合理的门槛,这就又陷入了十分低迷的时期。2003年,“81号文”规定的地铁门槛是:GDP1000亿、财政收入100亿、城区人口300万;2018年,“52号文”规定的地铁门槛是:GDP3000亿、财政收入300亿、城区人口300万。人口没变,经济指标增长3倍,15年内复合增长率是7.6%,参考前些年的经济发展,这个速度适中,是一些城市自己发展慢了。

       从这些年折腾看来,政策的初心是好的,实际操作缺乏长效、平稳、可持续机制,前一波的操作引发了问题,后面为了弥补这个问题又引发更多的问题。

     (3)社会发展趋势变化

       胡主席时代,我们每年经济增长10%,然后嘲笑美国、日本、欧洲,一年经济增长才3%,衰落的不行啊。

       过了几年,我们又嘲笑东北,经济疲软、人口流失。

       今天,这个情况轮到我们了。

       前面提到“客观规律”的问题,地铁也一样。曾经,我们做地铁客流预测、财务测算,我们的理想是,经济一直两位数增长、人口都能按照规划实现、地铁开通后出行分担率能到25%、城市规划图则里面的色块能全部建成!

       实际上,经济增长率,有“追赶效应”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实现城市化,英国多少年、美国多少年、中国才用了多少年,很多领域均如此。后面发展的一定更快,然而到了一定阶段,都会趋于平稳。甚至因为很多必要的经历我们遗漏、而引发的问题,导致后来还得补课。

       人口,能保持都不错了。20年前,做客流预测的时候,还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代,每年1%,持续了很久。考虑我国城乡二元特点,我们很难达到欧美95%的城市化率,现在发展趋缓。

       规划,原来做线网规划,就发现过这个问题,大部分城市,除了自己行政范围的规划,还有很多新区、新城、组团规划也有自己的人口、用地规划,加起来,人口重复计算很多,数据对应不上。好几次开专家审查会,专家普遍认为,如果要实现我国的城市规划,需要30亿人。城市规划里面的远期人口,是按照人口模型、用地模型推算的规划期内最终的规模,20年前,我们想不到城市发展会这么快,经常出现实际人口很早就超过规划人口的情况,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些头部城市。今天,情况变了,大部人口分达不到规划了。

按规律办事,其实最快。

     (4)公共产品属性,是否完全要用盈亏看

       经济、人口下行,地铁血亏,这个事情怎么看。

       如果用债务看,美国都得倒闭。

       市政道路、市政设施、国铁、城市公交也亏,这种公共产品都会亏钱,似乎大家总是把地铁推到风口浪尖,并且把全国各个地铁公司的运营补亏进行排名,北京亏了多少、成都亏了多少……,前些年,因为万科发展势头强劲,深圳地铁还盈利,现在也亏了,还得给万科补血。

       地铁的属性,首先是运人,哪怕这条线亏的一塌糊涂,但是每列车挤得上不去、车站进站排队,这条线,就是好项目!

       另外,地铁是准公共产品,为什么是“准”,公共产品,例如公园、市政道路这些,我们没人缴费,但是维护他们费用很高。商业产品,例如飞机,就是随着市场、旅游淡旺季调整机票价格。

       地铁、火车、公交,始终如一的票价,有一定量的广告收入、车站开发,介于商业、公共设施之间。最重要的是,他们承担了重大的政治、社会责任。很多城市,地铁一年亏几十亿,政府咬牙要补。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现在高铁响了,国铁集团负债6万亿,顶3个恒大的债务。但是他们得在,得运营,这些公共设施,是给大部分普通人,提供了均等的出行条件,国家怎么地都得补。不论寒暑、春运高峰、旅游旺季、疫情肆虐,总得有人维持社会运转。铁路有没有盈利的,有,京沪高铁。但是,西部的很多线路,就是晒太阳,一天跑20对的,比比皆是,新藏线、川藏线、滇藏线,就没啥客流,但是面对印度侵犯藏南地区领土、美国的围追堵截,保卫边疆,就得上。

     “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交通系统岁月静好,有公共交通在负重前行。

     (5)与其它交通方式的选择

       我曾经问过北京的一位专家:你们北京道路那么拥堵,咋还那么多人开车?地铁不是很发达么?专家答曰:那些其实不是拥堵,是缓行。全程时间算下来,开车依然比地铁快。

       我去了很多城市,自己也每天上下班,实际测算时间,北京专家说的没错。

       道路拥堵,经常是车祸占了一个车道,或者红绿灯,或者匝道合流分流,总归能动弹,我其实自己也发现,堵车其实是心态变化了,我认为,快速路就要开时速80,堵车30,就不可接受。其实30很快了。根据我查阅很多城市居民出行距离,超过30km的不多,大部分人上下班,1小时都能到。

       反观地铁,大部分城市轨道,地铁A、B型车,设计时速都是80,城里车站又那么密,考虑限速、进出站加减速,平均下来,都到不了35。这还是进了地铁车厢、开了车的情况算起,实际上我要从家出发、下电梯、从小区出门、走路去地铁站、进站、排队安检、等地铁,搞不好站台人多,一趟都上不去,还得等一趟,到了单位那一头,还是同样的情况。如果全程平均,不一定比堵车快。

       以前为了使项目具有可批性,进行客流分析时都考虑的相对乐观,例如人口会继续增长、未来用地开发成熟、很多开车的人会转移到地铁,实际上地铁分担比例到25%就已经非常好了,地铁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大部分情况,修了地铁,该堵车还得堵车,大型活动也得封控,极端天气也有风险。但是以前的线网规划,给我直观感觉是有了地铁,交通问题就彻底解决了,隔壁城市画1000km,那我就要画2000km,恨不得把所有市政道路都铺上地铁,实际上,有些路段的量级用公交就够了。

      (6)“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发展特征

       不知道是咱的“小农思想”作祟,还是旧社会穷怕了,现在见着啥好东西都眼红的不得了。一个新东西、又是能赚钱的肥差,瞬间就成“红海”了,然后很快产能过剩,包括过去的房产、钢铁、新能源汽车、光伏、垃圾焚烧等。

       这里面,存在过度超前、大干快上、政绩工程等问题。似乎城市发达与否,必须得有个地铁?观今宜鉴古,如果从产能过剩的行业历史规律看,这10年基本就把以后地铁的都修完了。如果行业发展黄金期都只有10年的话,也不太符合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初衷。

       除了规模大,咱国家的地铁也确实豪华,我去澳大利亚留学、去欧洲旅游发现,他们的地铁/轻轨/有轨电车,感觉破破烂烂的,车厢看着也旧,座椅的漆都掉了,站台的砖都不平,一方面,他们地铁比咱们历史长,另一方面,交通工具就是要回归交通功能,不是豪华会所。

       03  以后的路

     (1)不回避问题,准备战斗

      曾经,用基建带动经济,类似房地产、土地财政,短时间经济发展确实很快,其中带来的债务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曾经,华为面临美国的技术制裁,咬牙硬上,坚持研发。华为有没有问题,有,传闻的当年IBM给华为提出十大诊断,让任正非都很为难,这个段子真实情况无法考证,但是这个过程中,肯定是壮士断腕般的改革。

       问题一直在着,不处理,闭着眼睛学鸵鸟,问题不会消失,以后问题更大。

       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周期,似乎,地铁也到了一个瓶颈、并且涌现出很多问题的阶段了。

       行业既然发展到这个地步,房子、高速、高铁、地铁……也基本修差不多了,从发展规律看,以后肯定用不了这么多工程局、设计院了,肯定会有,但是数量会减少。传统行业的兼并、裁撤,无法避免,国家对这块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少。以后我工作都成问题了,咋弄。

       首先是思路。2023年,有次去呼和浩特出差,内蒙地广人稀,很多机场客流太少,入不敷出,怎么办。有位领导提出新思路:既然没客流,把机场拆了也是浪费资源,不如转变思路,做个“飞机坟场”,把老破旧的飞机,运到这,回收、拆解、处理。我一听,豁然开朗,让我想起最近几年,出生率下降,同时老龄化提升,幼儿园就地改造养老院。

       寻找有效需求。我本科是土木,后来学交通。我当时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基础设施,一定会修满,但是,人总会出行,只要人类还在,就一定有出行,因此,交通,是永恒的。设施,只是交通的一部分。现在,从本专业来说,轨道物流、灵活编组、既有线改造、智慧车站、地下空间监测、低碳减排……都是探索的方向。

     (2)战略性新兴产业(战新产业)

       说这块内容以前,我先说个历史案例,具有参考价值,是我原来在一次直播里面,专门聊过的“马粪危机”。18、19世纪,欧洲各大城市里,都靠马车运输,马就要产生马粪、马尿,搞的街道臭气熏天,很多专家预测,如果这样继续下去,1940年代,伦敦、巴黎将淹没在3米厚的马粪中,各个国家也组织专家研究,怎么消除马粪危机,但是城市要运输、运输只能靠马拉车、马必然产生马粪,这个问题就是无解。

       后来,20世纪初,马粪危机迎刃而解——汽车出现了。

       包括现在的垃圾问题,以前垃圾很多、填埋场很快就满了,现在垃圾焚烧技术发展很快,垃圾焚烧厂产能过剩,垃圾都不够烧了。

       老问题既然存在,无法解决,说明用老套路就没用,必须找到新路径。

       2024年4月,我配合铁建总部,各个二级单位几十号人,在北京集中办公1个月,完成了企业战新产业转型研究。这次研究定的总体基调是:传统产业守正创新,战新产业创新发展,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这里面,未来存在潜在增长点的、比较靠谱的、近期能实现的,就是战新产业。早在2018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第23号令:《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对战新产业门类写得非常详细,光目录就140多页,还是五号字。这个目录我大概翻了一下,各行各业都有涵盖,稍微有点远见的企业,如果2018年开始布局,趁那会资金还有富余,积累5、6年,也应该有个模样,至少在经济下行时代能顶住。但是对于央国企来说,存在“船大难掉头”的问题,体系太庞大了,传统产业根深蒂固,转型确实有些困难。我们也正在通过战新产业上下游合作、跨行业合作、企业内部机构改革来探索出路。

       如果说,今天的经济问题,是当年的马粪问题,那么战新产业,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汽车”,但革命尚未成功。

     (3)克服熵增,有效提升

       大家为什么感觉生活会越来越累?

       我们用的书桌、家里卫生、衣柜……如果不常打扫清理,会越来越乱;

       我们的电脑桌面、硬盘文件……如果不经常整理归类,桌面就会放不下、C盘图标就会变成红色、文件就会经常找不见。

       可能自己也觉着没干什么,但是这个东西就是越来越乱,是我邋遢吗?这不完全是我们的错,这是自然规律,这就是“熵增”,说白了,一个封闭系统,如果没有外力干预,会越来越乱、越来越无序,乱到不能再乱,就是“最大熵”。

     “熵增”和我们有啥关系?

       体制流程。在事业编、央国企的朋友,应该很有感触,无纸化、OM、流程,其实蛮复杂。上面有个思路,流程就要完善;有个别破坏规则的不良情况,流程就要全方位打补丁。最后的结果就是,流程一直在“加法”,并没有精简。

       娃上学。课改、高考改革、家长群很多任务、课外辅导、招生政策、学区划分、锁区政策……似乎每年都有新名堂,家长、老师、学生都累,教育局领导自己也委屈。20多年前我上学的时候,哪有这些玩意,教育水平因为这些新政策提升了多少?

       地铁车辆设备。车辆厂商、设备厂商,都想把自己研发的设备放到车上,例如,我这个信号系统很好、你这个安全系统好、他这个通风系统好……最后加了一堆,导致车辆重量越来越重、能耗增加,实际上,有些设备功能冗余很多。

       一直在打补丁,只加不减,一直在同一个水平打转,机构、流程、制度越来越繁琐臃肿。现在常规的设计任务少了,虽然没有整装项目,但是实际上每天很忙,填表、文件、材料、审查、审计、精细化管理,名堂多得很,那忙的啥?

       说了一些熵增的问题,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模式?

       我说一个工业革命案例。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纺织业是重要支柱之一。1733年,飞梭发明、提高了织布速度,但纺纱的速度跟不上;1764年,珍妮纺纱机、卷轴纺纱机、走锭精纺机发明,纺纱速度提高,但是飞梭织布速度又慢了;于是1785年水利织布机发明,织布速度进一步提高;织布、纺纱的效率高了,人力、手工的生产效率又跟不上了,1785年以后,瓦特蒸汽机大规模使用在纺织业,全面提升纺织产业效率,进入工业时代。

       虽然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200多年了,但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克服熵增,要寻找有效需求,把资源投放到提升产能效率的地方,对前面的工作是不是有改进,而不是低水平折腾。前面说到的马粪危机,假如,我们把精力放在“马”、“马车”上面,哪有精力研发汽车?

       以后的提升是哪些方面,虽然地铁快修完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国50多个城市有一万多公里的轨道,能干的事情很多。

       04 个人提升

       说了一堆,我们自己怎么办。虽然时代的沙子砸到我们了,但是日子还得过,问题绕不开,横竖都得上,面对问题,继续战斗。

       基建饱和了、地铁也修差不多了,设计院、工程局的数量减少是必然趋势,但是一定会有,只是恢复到一个正常、平稳的水平。我在澳大利亚的时候,他们基建其实早都饱和了,但是也有咨询公司、设计机构。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让自己的能力,留在这个行业,例如,前10%、20%?自己有没有突出的,甚至不可替代的能力,或者多个能力的结合。7月份我去银川出差,一位业主老兄明确给我说:你要考虑如果没有这个单位平台,你还能干啥!

        既然前面提到战新产业,这就是指挥棒,是以后的方向,是自己学习、提升的方向。其实结合自己行业来说,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发展已成为共识,利用AI给自己的专业赋能提升。我现在看到很多交通专业设计院招聘,技术要求和10年前相比已经有显著差异,除了TransCAD、Vissim等传统技术,还要求对数据爬虫、复杂网络Gephi/networkx、数据分析Pandas、数据可视化Geopandas、深度学习sklearn/pytorch/tensorflow有深入了解;然后ArcGIS也落伍了,要会ArcGIS Pro;两年前做渲染,还是Enscape,这没多久就D5了。

      我也看过很多就业发展报告,一边是几百万毕业生没工作,一边是核心岗位、关键岗位缺人,所谓“结构性失业”。这个原因很多,包括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跟不上要求、供需不匹配、个人糊里糊涂混日子等,过去,我们踩在风口、吃着红利、躺赚,感觉日子很容易。现在日子没有那么容易,以前惯了很多毛病,现在都得适应。

       05 总结

       辜鸿鸣曾经指导我们:“我的辫子在头上,大家的辫子在心里”!

       当年清朝八旗兵端着大刀骑着马,用着努尔哈赤的阵型,冲向英法联军的炮火,死伤无数,还喊着“祖宗成法不可变”。

       既然现在已经到了“百年未有大变局”,怎么剪掉“心中的辫子”。不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国内经济、基建行业下行,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上甘岭”,今天面临的战争,和100年前比,只是形式不一样。

      具体到自己的领域,对交通的认识、技术更新、科研创新、工作方法、项目组织、流程机制,有多少要更新的?我们用的东西、思考方式,对付新形势、新问题,和清军打鸦片战争,有啥区别?

       其实,社会经济、基建行业,都有周期、发展规律,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也是大批群众下岗,我听老领导讲,那会我们单位也面临揭不开锅的情况。这个就类似游戏打怪升级,这一关过了,就升级,过不了,游戏结束。

       最后回到主题,基建是交通的一部分,交通包含的东西很多,基建做完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只要人类还在,就永远需要交通,哪怕是流浪地球,都需要交通设施搬石头。交通行业永远会存在,存在的方式不一样,昨天是马车、蒸汽车,今天是飞机、高铁、地铁、小汽车,明天是星际旅行、空中汽车、真空管道、深地运输、甚至是量子传输……除了基建,还有运营、维护、更新……

       交通形势的变化,需要我们行业、单位、个人不断的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拥抱未来!


作者简介:李岩辉,本科-硕士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就读于长安大学交通工程,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现就职于中铁一院,高级工程师,长安大学校外硕士导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0755 - 2919 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