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号灯

智慧交通 平安出行
首页 > 动态 > 行业动态

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安全战”

时间:2025-05-16     编辑:交通信号灯     浏览:0

       近日,偶然发现一部连续剧《密战》,讲述国安人员与境外间谍组织就卫星数据机密展开较量的故事。在感叹编剧的巧思、博弈的精妙、攻防的惊心同时,不禁联想到了高速公路行业。每当ETC设备在0.3秒内精准捕捉车牌信息、道路传感器将实时路况化作数据流奔涌、智能摄像头如天眼般扫描万千车辆,这些不断数字化的要素,也让高速公路成为海量数据的流动盛宴。每一条通行记录都是潜在情报,每段道路数据都是战略资源。

       在这个不见硝烟的“隐秘角落”里,保护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是全力打好数字化转型“密战”的关键所在。


       一、狂飙突进的数字高速:繁荣背后的隐秘危机


     (一)政策驱动下的行业变革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交通运输部2024年发布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新增智能化改造里程达1.2万公里,同比增幅高达42%;全国23个省份已完成至少一条智慧高速试点建设。

       一些重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京雄高速部署的2000余个毫米波雷达,如同道路的“数字眼睛”,可精准捕捉车辆运行轨迹,为车辆的自动驾驶和交通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深中通道集成17种物联网协议,构建起覆盖桥梁、隧道、路面的全方位监测体系,实现了对道路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首个5G+北斗车路协同示范路段,实现了自动驾驶车辆的毫秒级响应,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国家战略的实施。财政部、交通部《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明确提出,2024-2026年计划推动85%的繁忙国家高速公路完成数字化转型。政策红利不仅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升级,还催生出超千亿元规模的智能交通产业。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测算,2024年我国智慧高速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200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繁荣表象下的安全暗礁

       在数字化浪潮下,高速公路行业的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2024年《网络安全威胁态势报告》显示,网络攻击的规模和强度正急剧上升,给众多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2022年6月,贵州省发现曾从事系统运维服务的员工因对公司及生活不满,利用职务便利,于2020年5月向ETC门架服务器批量植入恶意代码,并设置触发时间为两年后,致使1000余台ETC门架服务器操作系统被破坏,造成损失182万余元。

       路网监测系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调研指出,在高速公路运营中,数据安全及系统标准的问题不容忽视。2024年7月,成都公安成功破获全国首例篡改货运车辆GPS监控数据系列案,深入调查后发现,部分运输企业、车主与GPS服务技术平台相互勾结,通过发送指令,恶意篡改GPS终端上传到货运车辆公共监控与服务平台的数据,从而逃避疲劳驾驶、超载超限、超速等违法监管。


       二、看不见的战场:四大核心安全威胁深度剖析


     (一)精准狙击的数据掠夺者

       数据泄露事件往往伴随着精心策划的攻击。据360数字安全集团发布的《2023全球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研究报告》,2023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APT攻击的重点目标之一,受影响程度位列前五,与政府、国防军工等行业并列。

       电信安全水滴实验室的《2023年国内APT攻击威胁年报》记录了“暗云风暴”专项攻击:2023年8月,境外APT组织利用国内数字化管理平台漏洞,针对交通、政务、医疗等行业的80余个高价值资产展开定向攻击。分析显示,超96%的攻击对象部署了某国产云平台,超半数依赖云厂商服务,凸显供应链漏洞的连锁风险。

       这类攻击与《密战》中谍报人员长期潜伏、伺机而动的策略高度相似,APT组织通常以“长期潜伏、分阶段渗透”为特征,通过0day漏洞、钓鱼邮件等手段逐步控制目标网络,最终窃取敏感数据或实施破坏。

     (二)不断进化的攻击武器

       网络攻击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2022年,广西鹿寨发生的ETC钓鱼网站诈骗案,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ETC车主用户信息,利用境外短信平台,向车主发送钓鱼网站信息,并在国内或国外域名注册商处注册多个域名用于跳转,以此隐匿真实服务器地址,再通过POS机将车主银行卡内余额转账。这一系列案件引发行业对数据安全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指南》的出台。

       更令人担忧的是AI驱动的攻击手段。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黑客能够运用机器学习对系统日志展开分析,进而自动生成漏洞利用代码。据网络安全公司Akamai发布的《2025年Web应用与API安全态势分享》报告所示,2024年全球Web攻击数量高达3110亿次,年同比增长33%。其中,亚太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Web攻击次数激增73%,达到510亿次。AI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攻击面,同时也显著提升了网络攻击的复杂性。

     (三)异构数据的安全黑洞

       高速公路的数据生态极为复杂。如重庆地处西南,高速公路沿线桥隧比例高、道路线性复杂,为跨域共享重庆市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的应急、公安、气象、规资等数据,建立了全天候、全覆盖的路网感知体系,汇聚了高速公路沿线高清视频点位、雷达、气象站等多种感知设备的多维异构数据。这些数据在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难题,例如不同设备的数据采集频率、格式、精度等各不相同,数据传输协议也存在差异,不同部门对数据的管理和安全要求也不同,使得数据在流通和融合过程中的安全漏洞与《密战》中的剧情相似。管理方建立统一数据业务中台,完善安全机制后,有效解决异构数据融合难题,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质量,为应急处置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跨境数据的隐秘风险

       全球化合作带来的跨境数据流动暗藏危机。尽管我国已出台《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研究显示,跨境数据流动合规风险仍存,部分行业存在数据分类不清、出境路径不明等问题。欧盟GDPR与我国数据安全法在存储期限、跨境传输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欧盟要求个人数据存储期限“最小必要”,而我国对重要数据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差异易形成监管盲区。


        三、多维防御体系:从影视智慧到现实对策


     (一)强化网络安全技术应用

       加密技术筑牢数据安全基石: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安全的核心手段。对于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应采用高强度加密算法,如SSL/TLS加密协议,对车辆行驶轨迹数据、收费交易数据等进行加密传输,有效防止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在数据存储环节,对敏感数据实施全磁盘加密或文件级加密,确保即便存储介质丢失或被盗,数据也无法被轻易获取。

       零信任安全架构落地:摒弃传统基于网络边界的信任模型,引入零信任安全架构。如广东“智慧高速大脑”在核心区域防护中,基于零信任安全架构构建了动态防御体系。通过微隔离技术实现业务模块间的细粒度访问控制,结合多因素认证(如生物识别、设备指纹)与持续行为监测(如UEBA用户行为分析),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访问关键数据。当系统检测到异常行为时,通过自动化策略快速切断连接,并触发审计与溯源流程,该架构有效提升了核心系统的抗攻击能力,符合零信任“从不信任、始终验证”的设计理念。

    (二)制度建设的刚性约束

       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数据分类分级实施细则》等制度,明确各级数据的使用范围、审批流程及责任主体。依托数据中心和智慧高速云控平台,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监控与应急响应。例如,山东高速集团在数据安全治理中,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基础,将数据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级。其中,核心数据(如车辆身份信息)采用国密SM4算法加密,存储于独立物理服务器或逻辑隔离的私有云平台;重要数据(如收费记录)实施全流程访问审计,确保操作可追溯;一般数据通过数据中台实现合规共享。

       攻防演练常态化:通过技术防御与机制优化双轮驱动,持续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为公众出行营造安全可靠的数字环境。如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自2023年起,结合行业监管要求和网络安全形势,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2024年,通过部署蜜罐仿真、文件沙箱检测等技术手段,累计开展3次实战化演练,重点检验漏洞发现、攻击溯源及应急处置能力。演练覆盖渗透测试、漏洞扫描、应急响应等核心环节,并模拟常见网络攻击场景,有效提升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三)生态协同的作战联盟

       区域联防机制: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组自2024年成立以来,依托三省一市数据主管部门协作机制,推动区域数据安全治理。联盟建立威胁情报共享机制,累计共享安全事件信息超百条,为成员单位防范网络攻击提供支撑。成员单位参与制定《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第3部分:路云数据交互规范》(T/CSAE295.3-2023),统一车路云系统数据接口标准,提升跨区域交通数据交互安全性。此外,联盟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升跨区域协同防御能力,相关经验在长三角应急管理专题合作框架下推广。

      政策法规完善:为公路水路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数据安全保险试点则探索风险分散机制。法规层面《公路水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已于2023年6月施行,明确运营者需落实数据本地化存储、定期安全检测等责任,违规行为最高可处1000万元罚款。保险试点方面浙江省通过数据知识产权保险为81件数据资产提供693.75万元风险保障,广东省启动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推动行业风险防控。


       四、智慧高速数据安全的实践案例


     (一)中国长城协同管控系统

       中国长城的智慧高速数据协同管控系统入选“2022年度网络和数据安全优秀案例评选”。该系统以长城GT352X工控机、擎天DF729和擎天EF860服务器等国产关键设备构建自主安全的数字化软硬件基座。对数据传输、存储、使用全环节严格把控,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有效抵御信息技术威胁,保障数字基础设施和行业全链条安全。同时,大幅降低系统维护成本,减少人工工作量,提升运营效率。

       目前,已在沪宁高速南京收费站等多地成功上线。其高可复制性不仅满足交通领域业务需求,还在公安安防、金融自助终端等场景展现应用潜力,为多行业数据安全保障提供借鉴。

     (二)阿里云解决方案

       阿里云为超过3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提供服务,在传输上,它利用高速通道构建私网通信,配合加密VPN并严格认证数据来源,抵御重放攻击与篡改。实施端到端安全策略,涵盖数据识别、分级、脱敏等全流程管控,并借助云安全中心等产品实现基础防护、威胁鉴定与实时报警。存储时,敏感数据留存专有云并结合公共云弹性扩容与备份,权限管理遵循最小授权原则。

       在成宜高速、成都绕城高速等项目应用后,为高速公路高效、安全运营筑牢根基,也为行业数据安全保障提供了示例。

     (三)信创安全实践

       信创技术的重视和崛起,为高速公路数据安全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它通过采用自主可控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硬件,构建安全体系。数据采集用国产智能设备,存储靠国产数据库并加密,处理和传输借助国产中间件与网络设备。在提升数据安全防护力,降低数据泄露风险的同时,还推动了国内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了国产软硬件升级。

       如浙江省交通集团上线的信创收费系统,在原ETC车道功能基础上,对收费系统核心三大部件(处理器、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软件)进行全面国产化替换,采用PK系统,将“可信计算3.0”技术融入底层架构,提升了运营管理的安全性与自主性。

       智慧高速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但数据安全是其发展的基石。只有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才能让智慧高速在数字化的道路上高速、稳定、安全地前行,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随着自动驾驶和智慧物流在高速公路领域的逐步普及,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车辆之间需进行大量的数据交互,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量子加密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将深度融合于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技术供应商、安全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也将更加紧密,协同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服务,为交通强国建设筑牢坚实的数据安全基石。


来源:赛文交通网

如有侵权请及时提醒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0755 - 2919 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