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号灯

智慧交通 平安出行
首页 > 动态 > 行业动态

中国交通垂直大模型迈入规模化落地新阶段

时间:2025-07-23     编辑:交通信号灯     浏览:0

       中铁、云南交投等央企密集发布行业专用模型,AI深度赋能交通“建管养运服”全链条


        央企领航:垂直大模型加速交通产业智能化重构


        2025年成为交通行业AI落地的爆发之年。7月21日,中铁电气化局正式发布中国中铁首个轨道交通垂直领域大模型——“中铁先锋四电领域大模型”,覆盖供电、通信、信号、电力四大核心系统,首次实现四电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工业”全生命周期智能决策支持。该模型已部署26个应用场景,其中15个在广佛项目完成验证,推动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1。

       无独有偶,云南交投集团联合华为、长安大学研发的“绿美通道·交通大模型” 于7月15日亮相。该模型以“行业认知准确率84%”刷新垂类精度纪录,其交通流量预测能力较传统模型提升14.35%,并落地30余项AI服务,从施工图纸智能审查到路网应急调度,全面渗透业务一线。


       技术纵深: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赋能


       1. 基建智能化:AI重塑工程全流程

  •        中铁先锋大模型集成海量行业数据与工程规范,实现四电工程设计的自动化生成与优化。例如,变电所布线方案设计时间从3天压缩至2小时,施工隐患识别率提升40%。

  •        绿美通道模型的“多模态认知引擎”可自动识别隧道内违规闯入的两轮车辆,同步联动信号控制系统,将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20秒内。

       2. 城市交通治理:数据驱动效率革命
       上海首款交通专用大模型“通达” 已在北横通道试点应用。通过融合视频监控与物联网数据,动态优化信号配时,使试点路口通行效率提升15%。其多模态事故识别系统可自动调度救援资源,处置效率较人工模式提升50%。

       3. 算力与数据双轮驱动
       绿美通道项目建成4.5万核通用算力+100P AI算力的智算中心,并构建600GB行业知识库与400GB企业专有数据库,为模型训练提供坚实底座。华为通过昇腾AI芯片与ModelArts开发平台,实现百亿参数模型的本地化训练,突破交通数据安全瓶颈。


       生态协同:政企学研共建AI落地范式


       央企与科技企业的深度绑定成为技术落地的关键路径。云南交投与华为组建“1个智算中心+1套工具链+1支专业团队” 的联合体模式;中铁电气化局则联合中铁六院、十局形成产学研闭环,加速场景验证。

       地方政府同步推进生态培育。上海隧道股份孵化中城交科技,释放国企60年积累的200万份行业文档、10万公里道路数字档案,构建国内最大交通语料库,为“通达”大模型奠定竞争壁垒。


      未来挑战:从技术能力到产业价值的跨越


       尽管成果显著,交通垂类模型仍面临三大攻坚课题:

       场景碎片化:养护、应急等长尾需求模型覆盖率不足9%,需强化细分领域适配;

       多模态融合:现有模型超70%依赖语言处理,视频分析、动态仿真等视觉技术占比仅6.9%,制约复杂环境响应;

       成本与标准化:中小企业算力投入压力大,需通过开源模型(如DeepSeek)降低门槛,同时加快行业评测体系构建。


       结语


       从云南高速的“AI应急值班员”到上海路口的“信号优化师”,交通垂直大模型正从技术概念蜕变为生产力引擎。随着央企与科技企业持续推进“基础模型-行业模型-场景智能体”三级架构的纵深协作,中国交通产业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全链条智能化覆盖,为全球智慧交通贡献中国范式。

        数据基石:绿美通道模型训练耗时2年,融合2000万条云南山地高速数据;中铁先锋模型消化60年铁路四电工程案例——行业Know-How已成为AI时代交通进化的核心燃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0755 - 2919 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