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号灯

智慧交通 平安出行
首页 > 动态 > 行业动态

从数据资产到价值裂变:交通行业数据空间实践

时间:2025-11-12     编辑:交通信号灯     浏览:0


从传统认知来看,数据空间与交通行业关联似乎不紧密,但在智慧交通领域,数据、数据增值及数据要素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分享的是相关工作的初步思考、行动及当前进展,因仍处于探索阶段,暂未形成显著成效,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

1.任务背景

任务背景源于2024年启动的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工作。该转型包含一体化任务与示范性任务,其中广东省承担的重要示范性任务有两项:数字底座建设与数据运营,且这两项任务同时纳入交通强国建设相关工作,是广东省当前的重点任务。

数字底座与数据运营相辅相成,数字底座是行业内的热门议题。从广东省的实践来看,从早期高清数字底图建设,到当前低空、AI等领域的探索,数字底座已逐步实现能力共建、分层解耦、数据汇集、业务贯穿等目标。

在推进数字底座建设时,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赋能企业创新,如无人机应用、AI云边协同、异常事件信息分发等工作,均旨在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孵化创新产业;二是通过行业数据空间探索跨行业数据要素价值。

数字底座建设的核心成果之一便是汇集了大量数据,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统一汇聚路面、移动、低空等各类视频数据;二是依托AI中台的云边架构,将AI标注数据与识别数据统一汇至底座;三是提出物联中台理念,计划通过物联体系重构机电设施建设体系,虽技术难度较高,但能实现行业内数据的广泛汇聚。

此外,作为行业数字底座,其覆盖范围不仅限于省交通集团,目前正与省交通厅合作,将部分交通厅业务系统部署至行业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互通互享。 



在大量数据汇集的基础上,管理层面出现数据需求与实际存量不匹配的情况,由此产生新的思路:通过行业数据空间探索交通行业数据要素价值,核心是探索数据运营机制,包括市场化运营模式、生态建设路径及产品化推进方式。

数据运营的核心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技术体系建设,行业数据空间是其中的核心工作;二是运营机制探索,涵盖数据确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内容;三是数据融合利用,需解决集团外数据、交通厅公共数据等跨主体数据的融合难题。

从自身定位出发,数据运营设定了两大目标:一是提升道路安全服务水平,高速公路的安全保障既需基础设施自身安全,也依赖通行安全,而通行安全离不开车辆协同,若能将高速公路的事件数据等及时传递给车辆,可进一步保障安全;二是实现数据要素流通与增值,推动数据要素在市场中有效流转,产生实际价值,这两大目标需同步推进实现。 



2.数据产业现状

当前交通领域对数据的应用仍较为零散,例如数字底座虽已汇聚路面视频、移动视频、低空视频,甚至整合了手机信令及高德、百度的异常停车数据,但尚未形成系统性应用。

从国家层面来看,自2022年《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即“数据要素二十条”)发布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领域的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国家数据局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行动方案与政策文件,推动数据产业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多地成立数据集团,数据产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智慧交通作为交通领域的新兴产业,在数据要素领域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清晰,但行业仍面临诸多痛点:

规则机制层面,虽有框架体系,但数据运营机制仍不完善;场景层面,数据持有者与应用需求方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如交通路网数据与车辆实际需求的数据匹配尚未打通;技术层面,在“数据不出域”的安全要求下,数据交易流通的实现路径亟待解决;此外,交通行业主体多样复杂导致的数据确权难、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资源不足等问题,也需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中逐步破解,核心目标是打通技术体系,实现数据有效流通。

在数据流通的技术形态选择上,目前存在可信数据空间、数场、数联网、数据元件等多种模式,其中可信数据空间应用最为广泛,已在全国30多个大类国民经济行业落地,能够满足多主体协同、创新研发及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需求,因此广东交通行业数据空间实践选择以可信数据空间为核心模式。 



3.工作思考

首先仍以数字底座为依托,该底座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构建分层解耦体系,以固定技术形态应对多变业务需求;二是坚持数据为本,通过《广东交通数字底座暂行技术规定》《广东交通数字底座公路数据接入暂行技术规定》两份文件(且文件持续更新迭代),推动数据标准化与统一;三是实现能力共享,对AI、地图、低空等共性技术与资源采用统一供给模式。

数字底座以多元数据为基础、开放能力为支撑,不仅服务于智慧公路,还为其他创新应用提供保障,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数据运营的核心是解决“内循环”与“外循环”两大问题。内循环聚焦交通行业内部管理效率提升,推动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与指标驱动转变,这一理念已在数字底座及各业务系统的设计建设中充分体现;外循环则探索跨行业数据价值释放,研究如何将交通数据开放给车企及其他行业,让积累的数据产生实际价值。 



在技术方案上,此次工作致力于提供体系化综合解决方案,以行业数据空间为核心,既要完善数据产品运营规范、数据资源管理(涵盖数据采集、治理、存储)等支撑体系,为数据使用方、服务方搭建应用场景,通过典型场景赋能交通外产业、提升其效能;同时还需开展机制体制研究、制定制度规范、探索新模式,并非仅局限于平台开发,而是形成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4.工作开展计划

围绕此前提及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内循环聚焦通过行业数字底座为行业赋能,核心载体是能力开放平台,该平台面向广东省交通行业(不仅限于交通集团,还包括行业内其他企业、集成商及软件开发商)开放三类能力:

一是图的能力与数据的能力,依托已汇集的海量数据,通过统一平台输出以提升行业管理能力;二是服务的能力,AI、无人机等共建能力均通过该平台向各厂商开放;三是配套应用广场,将低代码应用等向全行业开放,完善内循环生态。 



外循环的核心是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与交易流通平台,面向全行业开放,主要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机制建设,需制定系列标准与规范,包括公共数据授权研究、数据资产运营管理细则、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与运营指南等。

不同于单纯的平台建设,此次强调“建运一体化”,通过与专业咨询厂商合作开展咨询项目,明确数据来源、资产运营及空间建运逻辑,避免平台建成后闲置,确保数据空间的实际价值。

二是可信流通平台搭建,核心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出域”,依托成熟技术体系支撑多元场景需求,例如针对AI中台积累的数百万条标注数据,为有训练、算法标定、测试需求的厂商,提供数据沙箱、联邦学习、隐私计算、可信执行环境及区块链等技术支持。

目前技术已相对成熟,后续需结合具体场景确定行业实际需求。此外,此前已尝试将部分数据产品上架至广东数据交易所,未来将通过规范的交易场所替代过往较为混乱的“多渠道尝试”局面,推动数据交易流通标准化。

三是数据产品研究,这是外循环的重点方向,已开展大量规划与探索,聚焦交通行业场景设计产品,例如驾驶出行相关数据产品。 



以施工事件预告产品为例,高速公路的临时施工与计划施工信息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通过汇集施工时间、地点、回避方案等数据,形成标准化数据产品,可有效降低因司机对施工信息不知情引发的事故风险。

目前已与百度合作开展POC验证,计划通过行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据采集、提升数据质量,最终通过数据交易将产品交付车企,同时实现道路安全提升与数据增值两大目标。 



生态建设是当前工作的另一关键。交通行业自身数据存在局限性,需融合公共数据等多元数据才能形成高价值数据产品;同时,智慧交通建设中也需气象数据等外部数据支持,因此需打通数据供给方与使用方的连接,构建涵盖供给方、运营方、服务方、开发方、使用方的完整生态。

目前已在部分领域取得进展,后续计划通过组建联盟等方式,邀请行业内厂商参与,形成生态发展飞轮,繁荣交通数据生态体系。 



综上,当前工作围绕“聚力数据运营,夯实道路安全根基;畅通数据价值,加速交通数据赋能”展开,无论是数据供给方、使用方还是加工方,均可参与其中。期待各方共同推动数据市场繁荣,助力智慧交通发展。


来源:赛文网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及时提醒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0755 - 2919 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