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号灯

智慧交通 平安出行
首页 > 动态 > 行业动态

公路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5-11-19     编辑:交通信号灯     浏览:0


当前,我国公路交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浪潮。这不再仅仅是简单地将纸质文件电子化,而是一场从理念、技术到模式的系统性重塑。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公路从依赖传统基础设施的“钢铁筋骨”,升级为具备全面感知、智能决策和高效协同能力的“有机生命体”。

一、 实践探索:数字化在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

在实践中,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公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1. 建设阶段:从“经验驱动”到“数据赋能”的质量革命
       在传统的公路建设中,质量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理人员的经验和肉眼判断。如今,这一模式正在被颠覆。以浙江的“路面指南针”系统为例,它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沥青摊铺、碾压的温度、轨迹和遍数,利用大数据和AI算法构建起一套“3+1”的精准量化评价体系。这使得施工质量评判不再仅仅是“合格”与“不合格”的二元结论,而是实现了对全过程、可量化的精准评分与闭环管控,从源头上提升了公路的耐久性与平整度。

2. 养护巡查: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感知”的效率飞跃
       公路养护中最基础也最繁重的工作是日常巡查。在泰安市,数字公路平台通过部署高清摄像机与AI智能算法,实现了“无人化巡查”。系统可预设巡查点位,30分钟内即可自动完成全部点位的巡检,并将异常情况实时推送至管理中心。这一变革不仅将人工投入减少了约60%,更重要的是,它彻底将养护人员从高频次、高风险的车流现场巡查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机器换人”的安全与效率双提升。

3. 应急指挥: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的模式转变
       面对高速公路上的突发事故,响应速度至关重要。湖南高速集团打造的应急指挥平台,通过“云-网-边-端”的协同架构,整合了全线物联网传感器、视频监控和业务系统数据。它能对路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感知和智能分析,实现主动预警。一旦发生异常,系统可自动触发应急预案,将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分钟,救援效率提升达60%,极大地保障了路网畅通与司乘安全。

4. 安全评估:从“局部勘察”到“全域洞察”的维度升级
       对于地质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公路路段,宏观尺度的安全评估至关重要。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采用的“空天地”一体化感知技术,完成了全省3.1万公里干线公路的数字化采集与高精度三维建模。通过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可以快速、精准地判定滑坡、水毁等灾害的影响范围,为应急抢险和长期规划提供了过去难以企及的全局视野和科学决策依据。

5. 收费服务:从“人工窗口”到“无亭智慧”的体验革新
       收费站是公众感知公路智能化最直接的窗口。湖南高速的“数智云收费站”模式,以收费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亭,实现了“无亭化”设计、云值守和特情远程处置。这不仅使单车通行效率提升约20%,特情处置时间压缩50%,更通过“三湘畅行”等服务平台,将收费、信息、救援等服务整合,为公众提供了全程化、一体化的智慧出行体验。

二、 未来方向:迈向“车-路-云”一体化的智慧公路

综合各地的实践,公路数字化的未来图景已然清晰,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数据驱动,全域协同: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硬件或系统的比拼,而是数据生态的竞争。核心在于打破各部门、各系统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与全域协同,让数据流真正驱动业务流,实现从“局部优化”到“整体智能”的跃迁。

AI深度融合,赋能科学决策:人工智能将从“锦上添花”的工具,转变为深度嵌入公路业务“肌理”的核心能力。它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巡查、病害智能诊断、技术状况自动评定和养护科学决策中,实现从“事后补救”到“预测性维护”的根本性转变。

构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最终,所有这些努力将汇聚于一点——构建一个感知全面、决策科学、管理精细、服务温暖的智慧交通系统。公路将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结构,而是能与车辆实时通信、为自动驾驶提供支撑、为每一位出行者保驾护航的“会思考、能感知”的智慧伙伴。

结语

公路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它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创新,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的出行方式与物流效率。这条通向未来的智慧之路,不仅由沥青和水泥铺就,更由数据与算法构筑,其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全、更高效、更美好。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0755 - 2919 5095